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舟遥遥以轻飏遥遥:遥远的地方 |
B.策扶老以流憩流憩:坐在流水边休息 |
C.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所居住的地方 |
D.或植杖而耘耔耔:除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门虽设而常关②临清流而赋诗 |
B.①登东皋以舒啸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 |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 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译文: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句: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至丞相府归我幸:希望 |
B.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诣:前往 |
C.茂辟左右问之曰辟:躲避 |
D.方见重于世重:尊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亭长为从汝求乎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B.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C.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
D.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译:
(2)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新雨山房记(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诸暨被兵特甚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殷:深重、酷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 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余当鼓缶而和焉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列为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貌岸然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乎?
盖尝论天、人之辩,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哉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以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调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B.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C.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文告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君子学道则爱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D.是孰使之然哉然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川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是以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李逢吉等到人的毁谤。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D项一是信息不全,二是绝对化,原文只是说“保证了建筑很高的避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