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纳豆激酶(NK)是一种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它具有溶栓的作用,其机理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
(1)据图分析,NK不但能直接催化分解________,还能间接激活_________,从而达到溶栓作用。
(2)请根据下列出示的实验材料,比较NK与内源性纤溶酶溶栓效果,并在下面横线位置上,补全相应内容。
|
加入物质的成分 |
试管1 |
试管2 |
1 |
纤维蛋白块 |
1g |
1g |
2 |
缓冲液 |
1mL |
1mL |
3 |
纳豆激酶(NK)溶液 |
1mL |
/ |
4 |
|
/ |
1mL |
实验材料:NK溶液、内源性纤溶酶溶液、纤维蛋白块、蛋清溶液、缓冲液、双缩脲试剂、量筒、试管和秒表。实验步骤:
①按顺序依次加入相关物质:第2步加缓冲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第4步加的物质是 。
②观察和记录_____________ ,从而分析实验结果。
(12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加酶洗衣粉最适温度的测量”实验,下表是他们记录的不同温度除去不同污渍所需时间对照表,请依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1)要达到最佳洗涤效果,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范围是________。
(2)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加酶洗衣粉对衣物上的________的洗涤效果最佳,对________的洗涤效果最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羊毛、蚕丝等织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某实验小组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并开展游离酵母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酒精度的比较。请回答下列问题。
产酒酒精度的比较
游离酵母 |
固定化酵母 |
|
0 |
0 |
0 |
2 |
1.0 |
2.5 |
4 |
2.1 |
4.2 |
6 |
3.2 |
5.0 |
8 |
3.9 |
5.4 |
10 |
4.3 |
6.0 |
12 |
4.6 |
6.4 |
(1)制作凝胶珠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________→配制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盐起________的作用。
(4)该小组将制备好的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分别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定时记录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的条件是________,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__________。
②由表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________。
(12分)有如图所示的探究性实验装置共6个,6个装置中分别加入葡萄糖饱和溶液和两个凝胶珠,实验开始时,小液滴都在C点(刻度管足够长,瓶内氧气充足)。6个装置分别置于0 ℃、15 ℃、25 ℃、35 ℃、45 ℃、55 ℃温度下,10 min后记录各个装置中的小液滴位置,并描绘出坐标曲线图(如甲曲线)。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变量是________。
(2)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上如果通过固定化醋酸菌生产醋酸,那么制备的凝胶珠大小与固定化酵母菌生产酒精相比,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制备固定化醋酸菌细胞实验中,海藻酸钠浓度过低,请在坐标图中画出实验开始10 min后的曲线乙。
(5)工业生产中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进行生产,从哪些方面可以达到延长利用固定化细胞的时间(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植物。请据图表回答问题。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植物体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E组 |
|
0 |
3 |
3 |
0.03 |
0 |
|
0 |
0.2 |
0.002 |
1.0 |
0.2 |
|
花芽生长状况 |
仍是组织切块 |
形成愈伤组织 |
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
愈伤组织分化出嫩芽 |
稍生长 |
植物的花芽分别在含有不同比例的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1)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能够被培养成新的植物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诱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体结构,若包上人造种皮,制成人工种子,可能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胚状体来源于离体的植物体细胞,其形成过程中要经过的生理变化大体上是图表中[ ] ________和[ ]________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培养的细胞始终受________的调节([ ]填序号)。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茎尖或根尖组织可获得无病毒植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乙的实验结果可看出: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是实验中的两种重要物质。其中,新芽形成必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培养形成完整新个体过程中,对它们的调控关键是________。
(12分)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快速、大量繁殖植物,在培养过程中,取该植物的花芽并将其分别培养在含有不同比例的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花芽的生长状况(如下表所示)。
A组花芽 |
B组花芽 |
C组花芽 |
D组花芽 |
E组花芽 |
|
吲哚乙酸 |
0 |
3/(mg·L-1) |
0.3/(mg·L-1) |
0.03/(mg·L-1) |
0 |
细胞分 裂素 |
0 |
0.2/(mg·L-1) |
0.002/(mg·L-1) |
1.0/(mg·L-1) |
0.2/(mg·L-1) |
花芽生长状况 |
组织切块 |
形成愈伤组织 |
愈伤组织分 化出根 |
愈伤组织分 化出嫩枝 |
稍生长 |
(1)在此过程中能实现脱分化的花芽是________组。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能诱导新的花芽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芽和根形成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产实践中,欲快速、大量获得此植物的花芽,可选用________组的培养基进行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