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普遍把出生于十四世纪初的彼得拉克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有一位学者描述了有彼得拉克生平的四件事情:( )
(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上述哪两件事可作为“彼得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说明
| A.甲乙 | B.乙丙 | C.丙丁 | D.甲丁 |
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
| A.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
| B.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
| C.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 D.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生产关系的变革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 A.权力制约 | B.公民意识 | C.平民政治 | D.法律至上 |
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 A.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 |
| B.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 |
| C.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
| D.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A.商品输出的要求 | B.垄断贸易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