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赎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人已变为“社会公仆” |
| 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 C.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
|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
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
| C.元朝的行省制度 | D.唐宋的科举制度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 A.顺治时期 | B.康熙时期 | C.雍正时期 | D.乾隆时期 |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