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韵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这一论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 B.对收回国家权益抱有幻想 |
C.认清了一战的本质 | D.以俄为师、向往苏俄 |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图是1954年9月20日,人民代表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情景照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②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有关
③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届人大会议上
④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