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摘自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三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摘自《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并指出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