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央集权 | B.规范法度 | C.君权神授 | D.皇权至上 |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模式 |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
①“冲击—反应”模式 |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
②“侵略—革命”模式 |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
③“早期启蒙”模式 |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和②③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