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课文,李辉同学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叶等有机物作为食物.读后,李辉同学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发生兴趣:蚯蚓到底是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还是干燥的环境中?为此,李辉同学进行了如下一番研究,并邀你一起来参与.
(1)你认为李辉同学作出的假设应是: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2)根据李辉同学的假设,你认为他应选择 作为变量,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3)下面是李辉同学设计的几个实验方案,其中你认为最佳的是 .
A.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张干纸巾,另一端放一张湿纸巾.然后在中央放20条蚯蚓,30分钟后观察
B.在解剖盘中铺上一层土壤,其中一半是松软、潮湿的土壤,另一半是松软、干燥的土壤.然后在中央放20条蚯蚓,30分钟后观察
C.在解剖盘中铺上一层土壤,其中一半是松软、潮湿的土壤,另一半是松软、干燥的土壤.然后在中央放1条蚯蚓,2分钟后观察
(4)上述方案需经 (填“一次”或“多次”)实验,原因是
(5)你预测实验结果是:蚯蚓在潮湿的环境中的数量 (填“较多”或“较少”).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步:取1支无菌棉棒,擦拭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设计3号培养皿的目的是,它最适合与号培养皿组合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3)科学地讲,3号培养皿是否可以作为1号培养皿的对照组?,理由是
。
下图为蚂蚁取食食物的过程,受此过程的影响,生物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外观察实验:“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等。然后他们针对其中一个假设进行了探究实验。补充完成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2)作出假设:。
(3)实验设计:①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②把1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③实验1次后,把蚂蚁放归自然环境中。
(4)预期现象:
。
(5)得出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6)该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呢?取一条活的蚯蚓,观察它在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运动速度的快慢。
(1)首先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用手触摸蚯蚓身体腹部,感觉粗糙。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的许多小突起是。
(2)观察它在玻璃板上的运动,并测量它在2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再将这条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也测量它在2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如此进行3~5次,求出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上各自运动的平均距离。对比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3)在观察过程中,保证蚯蚓能正常呼吸的做法是:
。
(4)在(2)中重复3~5次的目的是:。
小华在鉴定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时,用易拉罐在锥形瓶外做了个罩,具体做法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在锥形瓶中装了50ml的水,在这粒花生燃烧后,锥形瓶中的水温会上升,原因是花生中的通过燃烧被释放了出来。
(2)在这个实验中,易拉罐的作用是。
(3)如果我们食用花生,将从中获得和。
(4)想测一下一粒花生和一块核桃仁哪个能量多,用上述方法实验后,比较两次测得的水温,实验结果不准确,原因是。
下表是小明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的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编号 |
A |
B |
| 加入物质 |
淀粉液2毫升 清水2毫升 |
淀粉液2毫升 唾液? 毫升 |
| 反应温度及时间 |
37℃、10分钟 |
37℃、? |
| 滴加碘液 |
2滴 |
2滴 |
(1)根据对照实验原理,B试管应加入唾液毫升,保温时间为分钟。
(2)实验中“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试管中是否还存在。
(3)唾液中的酶能促进淀粉的分解,因此本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A试管的溶液,B试管的溶液。(选填“变蓝”或“没有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