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 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阅读下面《木兰诗》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②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②当户理红妆() ①处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②处画线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 B.饿其体肤(使......饥饿) |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比喻)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
用“/”划分句子节奏。(只划一处)1分
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请以选文为例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②。鲍氏之子年二十,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①祖: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响:回响,回声。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④类:种类,物类。⑤蚊蚋噆(zǎn)肤: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乃叹曰()(2)众客和之如响()
(3)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4)岂天本为人生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天之于民厚矣!
(2)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从“生态伦理”的观念,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①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释】
①习染:逐渐沾染不好的习气。②审问:细致深入地思索探究。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子羔,姓高,名柴,曾为卫国士师;原宪,字子思,曾为鲁国邑宰。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不日进则日退
(2)夫以孔子之圣解释下列划线字
无车马之资十室之邑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作者举孔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你能再举出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或告文昌右丞①周兴与丘神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④,以炭四周炙⑤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⑥推⑦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文昌右丞:官名。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大瓮:大坛子。
⑤炙:烧烤。⑥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⑦推:追究,检举。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责通谋()(2)因起谓兴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请写出源自本文的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