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 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节选自《后出师表》)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字。
A. 以先帝之明() B. 王业亦亡()
C. 惟坐而待亡()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深入不毛入则无法家拂士 |
B.寝不安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C.然不伐贼豁然开朗 |
D.食不甘味食不饱,力不足 |
画横线部分分几层,论述讨贼这件事,是怎样论述的?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故不为苟得也 | B.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夫子何命焉为 |
C.①遂许先帝以驱驰②高可二黍许 | D.①猥自枉屈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
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受命以来 | B.以君为长者 |
C.扶苏以数谏故 | D.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段中,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请你说说“殊遇”有哪些?
以人为鉴(8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卒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分)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⑴陟罚臧否:⑵必得裨补阙漏: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下列四个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可计日而待也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2分)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