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奚陟,字殷卿,亳州人也。少好读书,登进士第,又登制举文词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寻拜大理评事。佐入吐蕃使,不行,授左拾遗。丁父母忧,哀毁过礼,亲朋愍之。车驾幸兴元,召拜起居郎、翰林学士。辞以疾病,久不赴职,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弥纶省闼。又累奉使,皆称旨。贞元八年,擢拜中书舍人。是岁,江南、淮西大雨为灾,令陟劳问巡慰,所在人安悦之。中书省故事,姑息胥徒,以常在宰相左右也,陟皆以公道处之。时中书令李晟所请纸笔杂给,皆不受;但告杂事舍人,令且贮之,他日便悉以遗舍人。前例,杂事舍人自携私入,陟以所得均分省内官。又躬亲庶务,下至园蔬,皆悉自点阅,人以为难,陟处之无倦。迁刑部侍郎。裴延龄恶京兆尹李充有能政,专意陷害之,诬奏充结陆贽,数厚赂遗金帛。充既贬官,又奏充比者妄破用京兆府钱谷至多,请令比部勾覆,以比部郎中崔元翰陷充,怨恶贽也。诏许之。元翰曲附延龄,劾治府史。府史到者,虽无过犯,皆笞决以立威,时论喧然。陟乃躬自阅视府案,具得其实,奏言:“据度支奏,京兆府贞元九年两税及已前诸色羡余钱,共六十八万余贯,李充并妄破用。今所勾勘,一千二百贯已来是诸县供馆驿加破,其余并是准敕及度支符牒,给用已尽。”陟之宽平守法,多如此类。元翰既不遂其志,愤恚而卒。陟寻以本官知吏部选事铨综平允有能名迁吏部侍郎所莅之官时以为称职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奚陟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母忧,哀毁过礼过礼:遵循常礼 |
B.又累奉使,皆称旨称旨:符合上意 |
C.陟以所得均分省内官均分:全都分给 |
D.京兆尹李充有能政能政:治政才能 |
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陟寻以本官知吏部/选事铨综平允/有能名/迁吏部侍郎/所莅之官/时以为称职/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
B.陟寻以本官知吏部选事/铨综平允/有能名迁吏部/侍郎所莅之官/时以为称职/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
C.陟寻以本官知吏部选事/铨综平允/有能名/迁吏部侍郎/所莅之官/时以为称职/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
D.陟寻以本官知吏部选事/铨综平允/有能名/迁吏部侍郎所莅之官/时以为称职/贞元十五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陟才学出众,深受皇帝信任。虽然他曾多次推辞朝廷对他的任命,但皇帝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让他改任别的官职,如左拾遗、太子司议郎等。 |
B.奚陟勤于职事,不怕杂务缠身。身为中书舍人,他常亲自处理中书省的纸笔等杂物,甚至亲自下到菜园劳作,这些琐屑之事,别的官员很难做到。 |
C.奚陟恪尽职守,不负皇帝重托。贞元八年,江南、淮西等地连降大雨造成灾害,朝廷令他前去巡视慰劳,他尽心尽力,使灾区的老百姓安居乐业。 |
D.奚陟宽平守法,纠正冤假错案。裴延龄勾结崔元翰,蓄意陷害京兆尹李充。刑部侍郎奚陟查明案情,据实上奏。崔元翰阴谋未能得逞,活活气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省故事,姑息胥徒,以常在宰相左右也,陟皆以公道处之。
(2)府史到者,虽无过犯,皆笞决以立威,时论喧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下列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 | B.行道之人弗受向为身死而不受 |
C.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美为之 | D.宫室之美呼尔而与之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
(2)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答: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注释:1、上柱国: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2、上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3、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事大权, 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4、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覆军杀将得八城(2)引酒且饮之
(3)蛇固无足(4)终亡其酒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起坐而喧哗者 |
B.楚之法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C.异贵于此者,何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为楚伐魏贤能为之用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
(2)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你认为陈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下面句子中,对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
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梁怒之处处志之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彼可取而代也面山而居 | D.梁掩其口其中往来种作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理解与探究。
(1)文中“___________ __”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
(2)本文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4)下列各项中,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 | 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
C.叙述项羽与叔父的相识相知。 | 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馀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馀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馀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③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注]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本文有删改)
[注]灾沴(lì):灾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被:遭受 |
B.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担心 |
C.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责:责任 |
D.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殆:几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人受二日之食异乎三子者之撰 |
B.忧其且流亡也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
C.是岁尽五月而止某所,而母立于兹 |
D.其仁足以示天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写赵公的周详考虑,接着详记救灾措施,最后以议论作结,说明写作目的。 |
B.为了疗治百姓的疾苦,赵公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父母官。 |
C.救灾本是一件头绪纷繁的事情,作者却能以要驭繁,条分缕析,毫不给人繁琐之感。 |
D.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赵公树碑立传,告诉人们封建时代也有为民做主的廉吏清官。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