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有关月色的两句诗是“ ”
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①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地名)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②,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解:①优文: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②进达:举荐人才。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既定荆州______②仪自以非材 _________
③固辞不受_____④事国数十年______下列划线的“之”与“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中的“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无丝竹之乱耳 |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翻译句子。
⑴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是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初,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①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寿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②“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注】①朱子,即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②程子,即程颐,北宋教育家。下列句中的“而”与“宝三岁而孤”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委而去之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言和而色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月初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 |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计口浇田法”等一系列措施。 |
C.邵宝有孝心,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曾在江浦庄昶处学习,并受到李东阳的赏识。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①会诸生于学宫()②躬课农桑()
③以备凶荒()④事母过氏至孝()翻译下列句子。
①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译:
②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
译:
语段阅读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
砾()壑()怡()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____________。
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分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秋毫:_______私拟:_______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