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
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有关月色的两句诗是“ ”
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______(2)或王命急宣 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山”的特点 。
如果你去游览三峡,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前往?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
| B.则是无信是非木柿 |
| C.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
| D.已去转转不已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阅读文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友人发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错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三则《论语》,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给文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不逾矩.(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
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乃至 乃:_________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来奉迎 故:_________________
④先期一日 期: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理解。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
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稍稍:稍微) |
| B.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
| C.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隶属,附属) |
| D.余闻之也久。(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
翻译下列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读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