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装置中,容器甲内充入0.1mol NO气体,干燥管内装有一定量Na2O2,从A处缓慢通入CO2气体.恒温下,容器甲中活塞缓慢由D向左移动,当移至C处时容器体积缩小至最小,为原体积的9/10,随着CO2的继续通入,活塞又逐渐向右移动。(不考虑活塞的摩擦)
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
(1)已知当活塞移至C处时,干燥管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2.24g。
①此时,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为 L。
②容器甲中NO2转化为N2O4的转化率是 。
③活塞移至C处后,继续通入a mol CO2,此时活塞恰好回至D处.则a值必 0.01(填大于、小于、等于),其理由是 。
(2)若改变干燥管中Na2O2的量,要通过调节甲容器的温度及通入的量CO2,使活塞发生从D到C,又从C到D的移动,则Na2O2的质量最小值应大于 g。
氮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Li3N晶体中氮以N3-存在,基态N3-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氮元素可以形成卤化物、氮化物、叠氮化物及配合物等多种化合物。
①NF3、NBr3、NCl3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其中NF3中N原子的杂化类型是,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②叠氮酸(HN3)是一种弱酸,可电离出N3-,其电离方程式。另写出两种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
③氮元素的氢化物—NH3是一种易液化的气体,其易液化的原因是;
(3)配合物[Cu(NH3)4]Cl2中Cu2+的配位数是。
(4) (CH3)3NH+和AlCl4—可形成离子液体。离子液体由阴、阳离子组成,熔点低于100℃,其挥发性一般比有机溶剂________(填“大”或“小”),可用作________(填代号)。
a.助燃剂 b.“绿色”溶剂 c.复合材料d.绝热材料
根据下面的反应路线及所给信息填空。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名称是________。
(2)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1)在A~F中:
A.11H和21H |
B.甲烷和己烷 |
C.金刚石和石墨 |
D.正丁烷和异丁烷 |
E.和
F.和
①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②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③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④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
(2)完全燃烧0.1 mol某烃,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浓碱液,实验结束后,称得浓硫酸增重9 g,浓碱液增重17.6 g。该烃的化学式______,并写出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和单宁等多种物质。咖啡因有弱碱性,又叫咖啡碱;单宁有弱酸性,又叫单宁酸。咖啡因既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又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咖啡因的溶解性状况如下表。
溶剂 |
沸水(100 ℃) |
热水(80 ℃) |
水(25 ℃) |
热乙醇(60 ℃) |
乙醇(25 ℃) |
氯仿(25 ℃) |
乙醚(25 ℃) |
溶解度/g |
66.6 |
18.2 |
2 |
4.5 |
2 |
18.2 |
0.19 |
单宁酸能溶于水、乙醇、丙酮和甘油,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和石油醚。
(1)从茶叶中浸取咖啡因,下列溶液中最好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热乙醇 B.沸水 C.乙醇与乙醚的混合物
(2)用所选择的溶剂浸取的咖啡因溶液里含有的主要杂质是__________。
(3)从澄清的茶叶浸取液中提取不带结晶水的咖啡因或带结晶水的咖啡因,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请从下列项目中选取,先组成提取不带结晶水的咖啡因的实验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再组成提取带结晶水咖啡因的实验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蒸发浓缩 ②焙烧 ③加石灰、蒸干 ④升华 ⑤过滤 ⑥冷却结晶
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见下表)。
序号 |
实验步骤 |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
① |
溶解 |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H2SO4,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洗涤沉淀 |
|
⑥ |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