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420万
俄国亚洲地区
1800—1939年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材料一欧洲移民表
(1)据材料一,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1854
37.9—42.8
1851—1856
757—2315
1863—1866
17.6—31.9
1863—1867
3781—12301
1879—1882
17.8—78.9
1880—1883
12926—21196
1898—1903
22.9—85.7
1898—1903
20404—31046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
材料二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摘选自凤凰网兰台《“悔过”是如何炼成的:德国战争罪行反省之路》
(1)依据材料概括战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变化及原因。
(2)指出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继续发展的正确历史观。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班人(维新派)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因学问是什么.应谊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囤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图进化概论》(1923年)
(1)材料中“外国人的好处”主要指什么?“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具体又指什么?
(2)你是否赞同粱启超关于“他们政治运动完全失败”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