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学校九(14)班的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对某一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走进科技殿堂——解谜】
 (1)谜面:它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打一名称)
 谜底:
 (2)谜面:它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打一物体)
 谜底:
 【聆听科学故事——读人】
 一个文弱的孩子守在炉子旁,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煮水的水壶。……一下,两下……终于,强大的蒸汽把壶盖顶起,直冲向炉子上方。“詹姆斯,我从来没看到过你这样的孩子。半个小时过去了,你一言不发,一会儿把水壶盖盖上,一会儿又取下……你不能去看看书,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孩子的姑妈责备地说。
 ——《水壶的故事》
 (3)《水壶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哪一历史人物?这一历史情景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有哪些?
 【浏览文学片段——探史】
 英国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 ,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丘吉尔
 (4)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所具备的思想、理论和政治前提分别是什么?
 【解读史料新闻——明理】
 材料一 马克思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
 材料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重现田园牧歌,完美演绎英国近现代历史。第一幕绿色和愉快,第二幕黑暗魔鬼的磨坊,第三幕迈向未来。
 ——新华网
 (5)材料一中“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6)“黑暗魔鬼的磨坊”出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作品《耶路撒冷》。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工业革命。这一比喻向后人喻示着什么?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计8分)
 请回答:
 (1)此图是西周什么制度的反映?
 (2)西周实行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图中第二层人从周天子手中得到了什么东西?同时他们要向天子尽什么义务
 (4)西周的分封制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国家“必先富而后强”,创办民用工业可以获利致富。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 分洋商之利”。到 90 年代止,洋务派共创办工矿、交通、邮电等民用企业 20 多个。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胡适在 1923 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1)请举例写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名称(列举一例),(1 分))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目的(1 分)和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新青年》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著名杂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锐,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
 (1)若你是材料一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项措施表示欢迎?
 (2)若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贵族,你对法令中的哪条措施最不满?
 (3)若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看法如何?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材料二: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10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说到的这个人物是谁?他创立了中国古代哪个思想学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他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至少写出二点)(4分)
 (3)要全面了解其人的教育思想,你可以参考的书籍是()(2分)
| A.《道德经》 | B.《论语》 | C.《左传》 | D.《诗经》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请回答:
 (1)李白诗中的“秦王”叫什么名字? “扫六合”指的什么事情?
 (2)“扫六合”后,秦王称呼发生了什么变化?都城定在什么地方?
 (3)“秦王扫六合”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