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令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
(5)小张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步,小王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欧纷争可谓启动了“新冷战”的序幕。回顾历史,俄国(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他国家面对德国的这种状态,有判断错误、一连串的怯懦行为和糟糕的盘算。然而这中间难道不也有各国政府领导间的合谋么?从将苏联、共产主义及其红军作为邪恶敌人的时刻起,难道不能将纳粹德国当作一道有用的防火墙么?难道德国不会通过向东推进来寻找(对一战战败)有用的补偿么?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其他国家”对德国采取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这一政策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面对同样实力得以加强,势力不断扩张的苏联,美国被赋予了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的角色。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于是这个星球上就开始了一场棋局竞赛,两个超级强权都在各处落子,强化已经掌控的领地,威胁对方掌控较弱的地区,期间几个超乎寻常的紧张时期则勾勒了双方不越界的量度。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2)材料二中“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美苏之间的棋局竞赛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3)材料三所示图中第一次建交高潮的特点是什么?这次建交高潮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西方文明发展中共同的特点。
  材料一“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内藤湖南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陈衡哲
  材料二在五四前后,胡适把新文化运动翻成“Renaissance”,我觉得是一种借用,并不是给它一个科学的定义。——陈乐民
  新文化运动从时间上前后持续不到十年,这就和延续二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无法比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又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影响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比较》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复兴古学”的背景,并指出其与“西洋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10)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否认可把新文化运动翻译成“Renaissance”,请说明理由。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各自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3)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具体影响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影响力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三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 时间(年) | 
   类别 | 
   投资比例(%) | 
  
| 1883——1913 | 
   轮船航运 | 
   54.5% | 
  
| 煤炭开采 | 
   67.7% | 
  |
| 1890——1910 | 
   机器纺织 | 
   23.23% | 
  
| 1872——1893 | 
   机器制造 | 
   27.68% |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
  ——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对买办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二、“买办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一分为二。你赞同哪一种观点,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