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末端位于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A和C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___(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5)实验室制备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若是用D收集CO2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气体的干燥(除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小舟进行如图探究:

【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时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图甲中的    (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

【探究性质】用图乙装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舟还想用该装置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若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丙),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 Mg OH Cl ]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 Mg N O 3 2 HCl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一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继续探究】……

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CaC O 3 + 2 HCl CaC l 2 + H 2 O + C O 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C O 2 气体的是:   (填字母)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 C O 2 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块状

m块状

m粉末状

m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稀盐酸

V浓盐酸

V稀盐酸

V浓盐酸

(2)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C O 2 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 NaOH 溶液加入到充满 C O 2 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 C O 2 NaOH 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 C O 2 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

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 C O 2 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 NaOH 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 C O 2 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 C O 2 NaOH 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3)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 C O 2 NaOH 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 CaC O 3 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 C O 2 质量,再根据 C O 2 的质量求出样品中 CaC O 3 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 m 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 m 2

(4)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

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初步结论】

1)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液中肯定不含 H + ,肯定含有 N a + C l - 。判断一定含有 N a + C l - 。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没有 C a 2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有 O H - C O 3 2 -

(2)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    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 NaCl N a 2 S O 4 CuS O 4 N a 2 C O 3 CaC O 3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表(室温):

物质

AgN O 3

AgCl

A g 2 S O 4

A g 2 C O 3

溶解性

不溶

微溶

不溶

(2) AgOH 不稳定,在溶液中分解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果

实验结论

①取该白色粉末样品于烧杯,加足量水溶解。

样品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

白色粉末中不含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加入过量 BaC l 2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到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

白色粉末中含有  

③向白色沉淀C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几滴 AgN O 3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粉末中含有 NaCl

【交流与解释】

(1)白色沉淀C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为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由上述实验探究尚不能得出白色粉末中含有 NaCl ,理由是    

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 NaCl ,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继续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⑤另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粉末中含有 NaCl

⑥取实验⑤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加入 AgN O 3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确定了该白色粉末的成分。

【拓展与反思】在混合溶液中,检验某种离子时,需排除离子间的相互干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