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1)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阻碍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潮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杭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典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道路是曲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老舍话剧《茶馆》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三的言行产生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状,就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尊重私人利益,为的是提高个人对公益的关心。在公共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在我们雅典,不关心政治的市民不被认为是喜爱平静、与世无争的人,而是一个作为市民不合格的、没有意义的人
—摘编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概括伯里克利关于民主政治的基本思想。
(2)伯里克利如何防止“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的现象发生?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伯里克利的执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后半叶,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不变的经济理论和实际政策经历着革命性的改变,在集体重要性降低的同时,极大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一位英国思想家从这种环境中脱领而出,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塑造了他对政治和经济的看法。
重商主义是《国富论》出版之前最流行的经济哲学流派,各国政府都在这种主义的指导下发表行政命令。而斯密的《国富论》汁重商主义起到了破坏性作用。这鼻子硕大、眼睛突出、才华横溢的教授彻底认可经济和个人自由的价值,认为它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健。经济和个人自由要求最大程度上去除政府规定对经济的影响。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瀚·芬枪林著《世界大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评述上述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