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
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在信中凯恩斯敦促罗斯福将NRA(国家复兴总署)束之高阁,他将NRA称之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这说明此时的凯恩斯
A.已改变了其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
B.找到了拯救美国经济的良方 |
C.希望通过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来恢复经济 |
D.反对政府扩张权力破坏国家机制 |
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士兵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lì),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
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理解正确的是
A.“保守主义的政治”指君主立宪制 |
B.保守主义政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C.经济快速发展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D.保守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特征 |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
A.人口快速增长 | B.电力工业发展最迅速 |
C.电力工业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 | D.工业发展催生了人口调查 |
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 B.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
C.政府投资建立福利体制 | D.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了—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