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与阳休之书(选段)
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也。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圈、周),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别墅)于斯(这里),而遭乱(战乱)荒废,今复(又)经始(开始重建)。即石成基,凭(依靠)林起栋。萝生映宇(屋檐),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宵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时一褰(qiān 掀起)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之间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⑴ 任意东西: ⑵ 争高直指:
⑶ 横柯上蔽: ⑷ 缘庭绮合:
选出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身飘飘而将逝 | C.吾恂恂而起 | D.杂然而前陈者 |
先将[甲]文中横线上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再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 [甲]文所缺的句子:
⑵ [乙]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句子: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⑵ 萝生映宇,泉流绕阶。
译文:
[甲]文是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作者的别墅毁于战乱后仍在原地重建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原句:
理由2:原句:
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题每题2分,13题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赢:提,背;②景:同“影”,像影子一样;③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亡亦死(亡:逃跑) | B.今或闻无罪(或:有时) |
| C.天下云集而响应(云:像云一样) | D.数有功,爱士卒(数:屡次、多次)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乙文中的“天下云集而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
| B.甲文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乙文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
|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
| D.乙文“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的是陈胜起义的结果。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请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__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_
《论语十二章》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2)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来自各国的游客,我们用孔子的“,
?”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由衷的欢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逾矩(4)吾日三省吾身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陈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娟二匹。
注: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②稽颡(qǐ sǎng)叩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时岁荒民俭()陈寔阴见()令遗娟二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不宜偏私 | B.斟酌损益/香远益清 |
|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水路草木之花 |
翻译下列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文是写莲花的,那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