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两根相同的玻璃棒上各捆上3颗完整的大豆种子,并分别编号。将A烧杯放在温度适宜的恒温箱中,B烧杯中放人冰块,数天后观察。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
(2)在6颗种子中,你认为____号种子能够萌发。如果该种子也没有萌发,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该实验方案实际上包括三组对照实验,其中②与⑤对照组主要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
为了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 利用一个较大的玻璃槽器具,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② 捕捉20只正常的蚂蚁置于玻璃槽内,在玻璃槽口盖上两层纱布。将上述实验装置放于适宜蚂蚁生活的环境中,进行饥饿处理1-2天。
③ 取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培养皿,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碾成粉末状的白糖和食盐,摆放到玻璃槽内。
④ 3天后,称量培养皿中剩余食物的质量并记录,比较哪种食物减少的量多。
分析实验,请回答:
(1)你认为生物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2)实验中选用20只蚂蚁,而不是1只,目的是。
(3)步骤③除白糖和食盐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目的是控制变量。
(4)3天后称量培养皿中剩余食物的质量,发现白糖质量明显少于食盐质量,说明:
。
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据上述实验回答:
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
为什么?
下表表示刘庆同学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部分实验,请根据他的实验设计和加碘液后应出现的现象,加以说明:
试管编号 |
加入材料 |
水温(℃) |
恒温时间(分钟) |
加碘液后的现象 |
1 |
馒头碎屑+唾液2 mL |
90 |
10 |
A |
2 |
馒头碎屑+唾液2 mL |
10 |
10 |
B |
3 |
馒头碎屑+唾液2 mL |
37 |
10 |
C |
4 |
馒头碎屑+清水2 mL |
37 |
10 |
D |
(1)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实验材料后,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应采取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C现象: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A和B都可能: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比较1~4四组实验的过程和分别出现的现象A~D,经过认真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方案_______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该同学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该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他的实验过程后,指出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将同时死去的10条小金鱼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的5条小金鱼灭菌后放在无菌的塑料袋内保存起来,乙组的5条小金鱼被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部。数十天后,发现乙组的5条小金鱼全腐烂了。请根据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组。
(3)该实验中甲、乙两组为什么要选用同时死去的5条小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