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材料三 下图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四 我们美国政府正在打一场伟大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反对贫穷与经济不景气……我们正在挽救伟大而珍贵的政府。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为什么说改革使俄罗斯发生了转型?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3)出现材料三1921年—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变化的趋势与苏俄(联)哪一项经济政策有关?该政策有何创新之处?
(4)材料四中所说“伟大的战争”指什么?打这场“战争”罗斯福采用什么方法?
历史时空:每空1分,共8分。根据信息,在空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今年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让我们重回近代屈辱而悲壮的历史,直面侵略者的狰狞面目,缅怀抗争者的英雄气概。
(1)1860年, 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烧毁圆明园;而在江浙,我们看到太平军奋勇抗击着美国人 招募组成的洋枪队。 |
(2)我们看到了 指挥清军,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黄海海面,我们目睹了致远号在管带 指挥下,英勇抗击日本海军。 |
(3)在天津,为抗击八国联军, 率领义和团一度攻入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 奋勇冲锋在前,最后壮烈牺牲。 |
(4)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了 的爆发,它也成为了 革命的开端。 |
材料一
姓名 |
派别 |
代表作 |
庄子 |
||
韩非子 |
||
墨子 |
材料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
——孔子
(1)将材料一中空白部分填写完整
(2)材料二中思想家的哪一句话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3)在春秋战国之际,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繁荣的局面,请问这一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三:如图(商鞅舌战群旧臣)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得到了哪个国君的支持
(2)材料二的这句话是材料三中谁说的?请你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3)有人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县令必须经过商鞅任命,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这场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罗兹•墨菲《亚洲史》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
(1)他是春秋时期的谁?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5)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