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为《意见》部分内容:
材料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市市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召开座谈会,征求各阶层意见,制定出《关于××市迸∵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改善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没,确保国企故革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止确方向顺利推进。
(1)请运根据材料一表中《意见》部分内容回答其相应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党在深化国企改革中的作用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小微企业被界定为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2014年全国小微企业相关数据统计表
注:小微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小微企业的成长,我国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财政部、国税总局采取新举措,在财税信贷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国家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收益。同时,小微企业要积极寻找应对生存困难的办法和措施。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材料二: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1)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小微企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
(2)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劳动者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客”、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材料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需要创新。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这次高考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虽然高考一直在向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发展,但高考制度改革也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如应试教育、人才选拔与公平公正等问题。对于高考的改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三一班同学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教育弊端的消除在于对高考这一考试制度的改革,通过高考改革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乙同学认为,高考仅仅是教育中的一环,单纯一个好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这次改革也是徒劳的。
(2)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上述看法加以评析(可从甲乙两名同学的观点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材料一:
注:①2014年我国GDP增长目标为7.5%左右。②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实际增长6.9%。
(1)根据材料一中的经济数据,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
材料二:针对新常态,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放活市场,放宽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2)分析材料二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要求蕴含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三:当前的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中,除了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为此,有学者指出,研究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3)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阐述专家意见的合理性。
材料四: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但是,改革毕竟已进入深水区,“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要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建立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步步为营,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4)试感悟习总书记底线思维方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材料一:经济增长正能量不断累积
(1)你如何认识图中数据的变化?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如何继续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材料二:《人民日报》从2015年03月02日开始推出系列报道《中国品牌 中国故事》专栏,讲述中国品牌背后的中国故事,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
(2)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关知识,阐述华为成功的原因。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理解“世界对中国品牌的认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医疗、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A市政府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法治文化企业”、“法治文化超市”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载体,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1)结合材料,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体味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A市政府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