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水:游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
B.而闻者彰(彰:清楚)士大夫之族(族:类) |
C.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而绝江河(绝:横渡) |
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
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1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 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会别:相会和别离
1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 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20.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思想。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译文:
(2)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译文:
(3)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 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通“机”,机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 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 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 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寥寥聱聱,声在囊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战!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覆而出之覆:遮盖
B.以声致人致:招引
C.若有告余者曰若:如果
D.仰而觉觉:察觉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卒见使于一鼠
(2)故不啮而啮私念其故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遽死耶遽死:突然死去。
B.扰龙伐蛟扰龙:驯龙。
C.而二于物二于物:被外物分心
D.不能无失声于破釜失声:没有声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覆而出之 B.使童子烛之
C.橐坚而不可穴也 D.役万物而君之
5.本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A.老鼠虽然狡猾,但比不上人聪明。
B.人能役使万物而且做万物的主宰。
C.要多学些书,多记些知识,才能掌握道理。
D.做事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6.翻译:
(1)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