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⑾ [郎中]宫廷的侍卫。
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划线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恣鼠啮不顾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你从越人的做法中获得了什么道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略无阙处 (通“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
B亭午夜分 (正午) 夏水襄陵 (上,满上)
C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或者)
D虽乘奔御风(即使) 不以疾也(快,迅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每一横线上仅四个字)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人虎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①者由之。至正丁未②春,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③杀之。或裂其肉,如噬啮状;裂其囊,取物之尤者,余则封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下有虎,不食人,唯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妇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乃蒙虎皮而搏之。妇人质脆弱,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贩者微见其蹠④,人也。归而谋诸邻,噪⑤而逐之。抵穴,获金帛无数。民竟逃去。
注释:①鬻(yù):卖② 至正丁未:即公元1367年③吭(hāng):咽喉
④蹠(zhí):脚掌⑤ 噪(zào):许多人大声呼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使侦者缘木而视(2)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
(3)绝类(4)且神之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习其奋跃之态
A.何陋之有 | B.无丝竹之乱耳 |
C.扼其吭杀之 | D.虽有千里之能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①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②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狱:案件。②籍:登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能尽以输官而赈民②素号难治__________
③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④食讫 ___________下列句中的“之”与“去其桎梏而饮食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持就火炀之 | B.虽有千里之能 | C.无丝竹之乱耳 | D.何陋之有 |
翻译句子。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答: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溥者,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亦以廉名。其弟自家来省,属吏①与同舟,赠以布袍。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粮运由海道多漂没,溥至庾岭,相度形势,命有司②凿石填堑,修治桥梁,易以车运。民甚便之。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③。以诬逮下诏狱,僚属馈赆④皆不受,曰:“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事白得归,卒。
【注释】①属吏:一起共事的官吏。②有司:专门管理某项事物的官员。③笥:古代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竹器。庖:厨房的古称。④馈赆:赠送给远行的人的礼物。下列句中的“以”与“亦以廉名”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赠以布袍 | B.能以径寸之木 | C.以诬逮下诏狱 | D.策之不以其道 |
下面表述中不能说明王溥清廉的一项是()
A.要他的弟弟归还属官所赠的布礼袍。 |
B.命有司开凿岩石,填平沟埑,筑路修桥,粮食改用车运。 |
C.任官数年,衣无重彩,食无兼味。 |
D.蒙受诬陷被捕后,谢绝僚属所赠路费与物品。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亦以廉名⑵其弟自家来省
⑶易以车运⑷民甚便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2)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