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
| A.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
| C.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 D.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以上言论主要针对明清时期()
| A.理学重文轻技的特点 | B.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特点 |
| C.理学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 | D.理学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做法 |
晚清时期,各地的方志中所录“忠”、“孝”、“节”、“烈”人数大幅度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这实际上承袭了程朱理学中的( )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 C.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 D.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 |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上述思想都()
| A.主张“贤明”君主政治 |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
| C.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 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以此而论,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的办法是()
| A.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 B.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 C.使人的行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D.服从天子的统治 |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百家姓》版本中却排序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出该版本的《百家姓》成书于哪一朝代
| A.西周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