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在历史进程中,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2)依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1分〉
材料三:拿破仑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仑法典》中有这样一些条文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3)上述条文规定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法为例,简要说明法律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教育是发展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
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船政大臣黎兆棠认为:“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摘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2)黎兆棠的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哪些的影响。
材料三 ……过去十年,从全球范围来说,教育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在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受贫困、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失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占大多数……2015年,教育达到千年发展目标前景堪忧。(备注:在2000年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共同制定了在2015年实现减贫、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七大发展目标,被称做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二项目标是到2015年所有国家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第三项目标是在教育领域实现男女平等。)
大会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理想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穷国缺少资金外,冲突和金融危机是两个最主要因素。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会议决议(2011年7月4日、日内瓦)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三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百度文库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6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2)材料二反映了本次调查有何特点,并概述其意义。
材料三J.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认为:“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欧洲梦”则不然,它强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它所看重的并非是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是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是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
——北京大学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3)指出材料三中“美国梦”与“欧洲梦”共同的思想根源并比较“美国梦”与“欧洲梦”的不同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产生不同“梦想”的共同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