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 )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B.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
C.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 |
D.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