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宋明理学各有哪些代表人物?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有何贡献?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办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完成:
(1)据材料概括上述人物的观点和主张。
(2)上述思想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有何影响?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是谁。请完成: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为元首,百官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样的矛盾心理?
16、17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根据相关知识请完成:
(1)简要分析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
(2)《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和《人身保护法》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各有何作用?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试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