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漂荡(顺、随) B.一百许里(多)

C.横柯上蔽(遮蔽) D.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猛浪若奔 若为佣耕

B.负势竞上 负者歌于途

C.水皆缥碧 陈守令皆不在

D.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的清澈,突出“异水”的静态美。

D.“夹岸高山……互相轩邈”,采用比喻手法,把静止的崇山峻岭写活了,写出了山势的“奇”。

(4)翻译下面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于沙上

②不亦 ·

· 危症亦立愈

④终不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 · 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 ·

B.转赠 ·

扶苏 · 数谏故

C.必 ·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 · 窝集遇三盗

D.以箧 ·

· 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 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 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 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 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智达士也。所论薄葬,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dǔ,忠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自 · 善也

迁:改变、变化

B. · 谓母曰

或:或者、或许

C.状己之 ·

过:错误、过失

D.临终 · 诸子曰

敕:命令、训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

②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 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 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 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 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筑墙用的夹板。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 决曹村       ② 使 · 官吏分堵以守

③轼 · 武卫营      ④尾 · (zhǔ)于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3)根据文中内容,试举一例来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则/命一上将牌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孰敢不 · (用箪盛)食壶浆    B. · (国家)险而民附

C. · (利益、好处)尽南海       D.自董卓 · (已经)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北拒东联"的主张,同时也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B.接着诸葛亮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论述了占领荆、益二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最后诸葛亮提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战略方针,以及他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D.选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预见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