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 。
(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且固定).
第一次:把木块水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入下表中;
第二次: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乙所示,记下相应的示数;
第三次:把两块相同的木块叠放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丙所示,记下相应的示数.
实验次数 |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
滑动摩擦力/N |
一 |
20 |
4.0 |
|
二 |
20 |
4.0 |
|
三 |
8.0 |
(1)请你帮助小明填全表格内的数据;
(2)比较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3)比较一、三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 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
②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钩码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重力G/N |
再在图乙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画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关系的图线.由此可写出重力G(N)和质量m(g)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
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下表是该同学实验时测得的数据,请你认真阅读.计算物重与质量的比值,再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对象 |
钩码数(只) |
质量(kg) |
物重(N) |
物重与质量的比(N/kg) |
钩码 |
1 |
0.05 |
0.49 |
|
2 |
0.10 |
0.98 |
||
3 |
0.15 |
1.47 |
(1)计算物重与质量的比值,并填入表中;
(2)实验和计算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________关系,物重与质量的比等于_______N/kg;
(3)若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物重与质量之比,则G=_________.
小明同学在研究细线受弹力发生形变时,发现当细线受力到某一值时,细线就被拉断.他想细线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细线刚被拉断时受到的拉力)一定跟细线有关.
他想:
(1)细线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可能与细线的粗细有关.
(2)细线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可能与细线的颜色有关.请你对“细线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也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1,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