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1)用一个成语概括“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含义。
(2)第④段运用了点面结合、详略有别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3)第④段结尾有人续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恰当与否,请分析说明。
那是当年的母亲,擎一把油纸伞,站在有些许凉意的风里。古寺檐角的铁马挑出三两句轻叹,一丛野菊在细雨中露出数点浅笑。“当当”的钟声在校园的寂静里惊起几只鸽子,孩子们从门口飞出来,飞到母亲的伞下,飞进温暖的怀里。母亲轻轻拭去孩子额头的雨丝,他们渐行渐远,淡出这深红老绿的秋天……
(4)有一种写作方法叫“以实写虚”,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文也有几处运用了这种写法,试举一例分析说明。
(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两次出现,请从结构、情感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蓝月
那株花在窗台上。离他大约有3米的距离。他靠在床头只要平视就能看见它。此时有一只小鸟停在窗台,朝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
没多久,小鸟还是飞走了。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他仿佛看见时间正飞快地跑向他生命的尽头。他不是特别害怕,只是有点无聊。姐姐上学了,爸爸上班了,家里只剩下他和那株花。
那是一株月季。姐姐路过花木市场时发现了它。它被人遗弃了,姐姐捡回来种在一个白色的瓷盆里,细心地填土浇水。花儿枯黄萎靡,他觉得像极了他现在的样子。姐姐说:“不怕,这株花一定会活得好好的,就像弟弟你一样。”
经过姐姐的侍弄,花儿真的返青了,一天比一天有精神。他很开心,他问姐姐:“这株月季会开花吗?”姐姐很有信心地点点头,说:“当然。”
风从窗子里吹进来,花儿轻轻晃动。在一个枝丫间似乎鼓出了一个小小的绿色的花苞。他为他的发现而激动,他很想走过去,为它浇浇水,或者抚摸它一下。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他连坐着都很费劲,只能半躺着。忽然,他看见有一片叶子出现了锯齿状。“有虫子!”他发出一声惊呼。是虫子,一条绿色的长着小绒毛的虫子,它正快速地噬咬着花的叶子。他仿佛看到花皱起了眉头,发出细微的呻吟。他把书敲击出很响的声音,企图把虫子吓跑。显然没用,虫子根本无动于衷,继续贪婪的啃噬。情急之中,他竟然扶着椅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搬动椅子,一点一点移过去……
窗户前有一张桌子,是他和姐姐写字用的。快够着了,他伸出手……失去了手的支撑,身子在顷刻间倾斜,椅子重重地砸在他胸口……
他醒来时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不停地忙碌着,父亲和姐姐眼里含着泪水。他故作轻松地笑笑,说:“我真没用。”姐姐搂住他,眼泪就像两汪清泉不住地往外涌。她说:“好弟弟,你是最棒的,你一定会好起来。”是的,他很棒。他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他短跑比赛得了第一名。可是这都过去了,留给他的是美好的也是沉痛的回忆。
这一切的转变只是因为他摔了一跤。让他摔跤的罪魁祸首是一颗小石子。那颗小石子小得不能再小。他可以轻松地一脚把它踢上天,或者捡起来准确地砸中操场外面那颗大树上的鸟巢。所以当时他一点也没有担心,只要屈腿撑地,就可以直接从地上蹦起来。他真的这样做了,可是这次没有成功,他的腿像两团棉花。他想也许腿有点痉挛,他用手捏了几下,重新屈腿撑地……一次、二次、三次……
他愤怒了,使劲捶打,他感觉到了痛,只是痛,痛证明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开始害怕,他的泪水涌出来。教室近在咫尺,现在他只能用目光接近。老师打电话叫来了父亲。父亲赶紧送他上医院。
“突发性重症肌无力。”医生皱起了眉头。父亲说:“啥?是不是腿抽筋?”
“不是。这是一种疾病。肌肉失去运动能力,直至肌肉萎缩,完全瘫痪。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是啊,他只有十岁,十岁的他再也不能站起来。
他虚弱地闭上眼睛,又慢慢睁开,一滴泪从眼角滑落。他说:“姐姐,那株花上有一条虫子。”姐姐说:“没事,我一会就捉了它。”他说;“你马上去。”姐姐说:“好,我马上去。”他说:“姐姐,那株花长出花苞了……你把花儿搬过来好吗?我想看它开花。”他的眼神充满期待。姐姐连连点头,说:“好。你等着,你一定会看见花开的。”
姐姐是跑着回家的。花儿枝丫间果然有个花苞,顶端红艳艳的,很快就会绽放。弟弟说的虫子早已不知去向。姐姐抱着花拼命往医院跑,一边跑一边喊:“弟弟,花儿要开了。”
(选自《郑州日报》,有删改)本文在记叙过程中有两条线索并行,请提取出这两条线索。
“是虫子,一条绿色的长着小绒毛的虫子,它正快速地噬咬着花的叶子。他仿佛看到花皱起了眉头,发出细微的呻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8—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意,说说题目“花儿要开了”的双重含义。
小说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回答问题。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认真的力量
①大约五年前,我在日本开车撞了一个老太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②那天是星期天,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开车去买东西,走的那条路是一条可供五辆车同时通行的单行道。那天阳光明媚,视野良好。我走在靠右边的道(日本是靠左行驶的),快走到中央大道的交叉点时,我刚确认了前面是绿灯,准备匀速通过的时候,正前方突然出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太太。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前面会突然出来一个人,考虑到后面还有孩子和妻子,我下意识地先踩了一半刹车,再把刹车踩到底。尽管这样,妻子和女儿还是来不及发出惊呼头就已经撞在了椅子后背上。待我刹停时只见我的车头上滚上来一个人,又咕咚一下滚了下去。下得车来,颤颤地走到老太太身边,只见她横卧在地,年纪看上去有六十多岁,血流了一大片。我的脑子嗡的一下。这时老太太呻吟起来,老太太的呻吟声多少给了我一个安慰,她没死!
③这时我开始冷静下来,掏出电话打给警察,陈述了地点。
④警察三分钟就来了,同时还来了救护车,老太太被抬上了救护车,我接受警察调查。
⑤警察:谁打电话报警的?
⑥我:是我!
⑦警察:请把你的手机给我看一下拨号记录,请出示你的驾驶照。
⑧这时,两个女大学生走过来跟旁边的警察说,是那个老太太闯红灯,她们愿意作证。
⑨警察带我到刹车处看了看刹车痕迹后问我:你在哪里刹的车?我说我也不知道,脑子混乱了。警察沉默了会儿,跟我说:如果你的速度是50码就应该在这里刹的车,如果你的速度是60码就应该在那里刹车了。
⑩那我就在这里刹的,我指了指近处。
12警察看都没看,只顾着在本子上写着什么。过了会儿,警察大概是写完了,抬起头对我说,今天有人作证你没有闯红灯,老太太也说是她闯红灯的,你可以回去了,但不管怎么说你明天来一下××警察署。
13 第二天,我去了警察署,警察对我一番教育后说:即使你没有过失也有义务去医院看看老太太,这是道义上的问题。我赶紧连连称是。
14 当天下午我就和老婆买了点糕点去医院看望老太太了,走进医院说了老太太的姓名和床位,一个护士叫我稍等,她去病房看看情况。只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脚步声大作,一帮人朝我奔来,我一下就感到不妙,家属找我拼命来了。正在我犹豫是不是要拉着妻子逃跑时,这伙人已经冲到我面前了,跑在最前面的两个人一边朝我鞠躬一边说:真对不起,给您带来麻烦了!我一时没有准备,竟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这时,跑在后面的几个人也说话了:实在对不起,她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还像个小孩似的闯红灯,给您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15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给他们鞠躬……
16那天看望了老太太,她本人也一点没有责怪我,她说:她那天脑子里想着事情,也不知怎么的就闯红灯了。但我和老婆还是表示了歉意,我说,如果我开车再精神集中一些就不会发生这种遗憾事了。
17走出了医院,我突然想哭,老婆笑着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不太喜欢这个民族所犯的历史过错以及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但是,我相信,万事较不过一个认真,如果一个民族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那么一切混乱,一切争执,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呢?认真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选自《读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认真”?请用概括的语言列举出三处。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这伙人已经冲到我面前了,跑在最前面的两个人一边朝我鞠躬一边说:真对不起,给您带来麻烦了!
②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给他们鞠躬……“认真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周振华
母亲那年八十。
就是那一年,她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开,该不是因为我对她的那声呵斥吧?
母亲走后我才发现,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包括在自己的儿女面前。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晚年的母亲总盼着想多一次见到我们儿女那渴望的眼神,为换取我们对她的好感而极力掩饰病痛的折磨和委屈所表现出的那副卑微的样子,我就无比愧疚,深感刺心戳肺的痛。
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总先紧让着我们吃,她不急,她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姐姐、妹妹和我,问好吃吗?我们说好吃,她听了就特别高兴。母亲爱为我们做饭,不怕费时费事,当然,那时也吃不到鸡鸭鱼肉。下地收工回来,她不管有多累,身体多不舒服,也要忙着为我们做饭,尽管就那有限的几种粗粮,那也调着花样做。特别是每天中午,她的筷子还没放下,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于是,匆忙出门,嘴里还嚼着下半顿饭,或是吃碗酸菜、几块柿子干就当一顿饭。
多少年过去了,那逝去的岁月依然清晰。母亲为我们做饭时的情景,已成为我们思念母亲的一个深深的情结。
母亲老了以后,那样子可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好可怜。可当时我并没有这份强烈的感受,那种可怕的惯性不知给母亲造成心理上的多大伤害。有件事,至今还深深地触动着我,撕扯着我。
记得是一个周六,我们又回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家。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不一样的是,她的声调已变得有气无力了,母亲真的是很老了。
母亲强打着精神,坐在炕沿上,呆呆地看着我们,腰已经塌下去,怎么也坐不直了。
那天可能是闹鬼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突然一个硬邦邦的声调从我嘴里脱口而出:妈!瞧瞧您的手!
这简直就是呵斥。因为我看到了,脸盆里的水不够清净,显然之前没有认真对待那双和面的手。母亲没吭声,那神态,像做错了事的孩子。猫着腰赶紧换了盆儿清水,重新洗她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洗了好长时间。
看着母亲那紧张的神情,我如梦方醒,我怎么会说出那样的混账话!
因为我们回来了,她高兴,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所以才强打起精神,让我们歇着,为我们忙活。
她喜欢做我们小时候爱吃的,像拨鱼子、豆面汤、烙糕子、烙糖饼什么的,母亲都特别拿手。尽管每做一顿饭都相当吃力,那她也愿意,她以这种方式盼着我们回来,让我们高兴。她就怕我们离开她,A每次走时都说:“下周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有我们围在她身边。再看看母亲那副疲惫的身子,做顿饭不知有多艰难!
我不该那样呵斥母亲。我从小就记着那句话:“儿不嫌母丑!”,今天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良心让狗吃了!?
又一个周末到了,我们又回来了。我发现屋里墙角的木凳上,摆放着一个新脸盆,盆沿上搭着一条新毛巾,旁边有块新肥皂,盆里的水很清也很凉。这是母亲为我们做饭,为了不让我再那样地呵斥她,精心准备的。
今天母亲又为我们烙糖饼,她依然艰难地忙活着,脸盆里洗过手的水格外的清澈。
B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
我凝视着佝偻的母亲心里无数次地在说:“母亲!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您一定原谅我!”
可能是在惩罚我吧!自那次呵斥母亲后,不久,我可怜卑微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我总也不能忘记,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天母亲卑微的神情。上帝!我真的错了!我知道这样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尽管我的双眼为此时常模糊。
(原文有删减)通读全文,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给我最深触动的事。
文章题目为“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文中哪些细节让你看到了这个老人的卑微?
文中A处划线句是母亲的语言描写,请联系语境发挥想象,在后面添加一处母亲的神态描写。
如何理解B处划线句“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这一句中的“不干净”一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皮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有人认为,第一段中的划线句“那是1887年3月3日”删掉后句意的表述仍然完整,所以删掉更显简洁,你认为呢?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中的“悔恨莫及”与前文“”相照应,“刚才的所作所为”指的是
这件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
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