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游:交往。
B.余立侍左右,援疑 理 质:询问。
C.寓逆旅,主人日 食 再:又一次。
D. 白玉之环 腰:腰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 观 属予作文 寄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 怠 何陋 有
C.故余 愚,卒获有所闻 杀臣,不能绝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 间 复前行,欲穷 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欲恭,礼欲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第Ⅱ卷。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 B.水陆草木之花 |
C.大道之行也 | D.何陋之有? |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
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会:
(2)以数谏故数:
(3)楚人怜之怜:
(4)所罾鱼腹中罾:翻译下列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④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子谏楚庄王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1】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2】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3】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1】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2】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智:见识。
【3】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臣患智之如目也
2)自见之谓明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杜子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