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
B.以其境过清(凄清) |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数:屡次、多次 | B.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
C.为坛而盟 盟:盟誓 | D.将军身被坚执锐被:被子 |
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 B.祭以尉首 | C.陈守令皆不在 | D.杀之以应陈涉 |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
D.我独亡(亡:死亡)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 |
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 |
C.与人恭而有礼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
D.如日月之食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乙〕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1,事容脱误2,幸3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1类:类似。2脱误:疏忽失误。3幸:承蒙。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宽尝行()(2)乃就宽车认之()
(3)何为谢之()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选文中的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蔽甚矣/遮天蔽日 |
B.数月之后/珠可历历数也 |
C.期年之后/陈太丘与友期行 |
D.臣之妻私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姑且(这里指随便)②贼:毁坏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射者中,弈者胜()
(2)杂然而前陈者()
(3)执而鞭之()
(4)汝既不田()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 ,乙文体现在 。
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