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③.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戾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比较阅读甲乙二文,完成8——15题:
【甲文】 曹刿论战 (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败绩()⑵再而衰()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⑷面刺寡人之过者()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
C.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北山愚公者 | D.王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
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 |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C.若夫/淫雨霏霏 |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翻译:
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鲁国长勺之捷与齐国“战胜于朝廷”皆得力于“智臣”,请结合选文,分别简述曹刿和邹忌的智慧表现。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全文以为线索,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同样写山,同样写水,说说甲文的水与乙文夏季的江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甲文水的特点:;乙文夏季江水的特点:用斜线按朗读节奏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能说说甲文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感情吗?
(一) (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乘奔御风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
作者在描绘春冬之景时语言隽永,耐人寻味,试对其进行赏析。(2分)
三峡适合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填写下表。
理由 |
原因(先找出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
水量大 |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速度迅猛。 |
|
落差大 |
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节选)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酿泉为酒 |
B.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
C.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D.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宠辱偕忘②杂然而前陈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用原文回答就是,。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乙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其中核心是,
其余三幅都是陪衬,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根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列对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忧后乐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