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助王养 其民也 何以至今 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 · 古仁人之心

  

· 斯人

  

③齐王 使 · 使者问赵威后

  

④有粮者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莫其妙 B.乎众矣/ 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爱菊/ 无有偶 D.香远清 /精益求精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项为之 (2)鹤云端
(3)数十 (4)喷以烟
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本文记叙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作者是如何使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
答: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群臣莫( ) ②虎百兽而食之( )
无敢食我也 ④天帝使我长百兽( )
⑤兽见走( ) ⑥虎以为( )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今子我 谨之,时而献焉
C.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
D.今王之地五千里七百里,高万仞
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填空: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