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入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五柳先生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
(3)造饮辄尽(4)晏如也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甲文的作者和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有哪些共同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②以耕氓①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剙(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注释:①氓:平民。②建德:窦建德(573-621)夏王,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今武城人。解释加点的词。
(1)以耕氓崛起(2)萧铣王楚翻译句子。
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夏王之所以能“定霸一朝,拓疆千里”,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解释加点的词。
(1)以衾拥覆(2)腰白玉之环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一节记叙了作者求学经历中的“行路难”和“生活难”,请任选其中一点,从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果蔬皆不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故事表现出王安石为人处事的
A.寡情吝啬 | B.谨慎严谨 | C.简朴节约 | D.勤俭刻苦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甲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为序;乙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为序。
(
A.时间空间 | B.人物声音 | C.空间时间 | D.声音人物) |
甲段的景色可用“”一个词概括;乙段的人物心情可用“”一个词概括。(用原文词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