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 之 怀:归服。
B.假贷 贿 居:储积
C.以 于楚 亡:死亡。
D.有 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兔于灾难。
C.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郤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文后题目。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 ②及反_________________
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 ④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先自度其足”与“吾忘持度”中两个“度”意思是否相同?请作说明。
用现代汉语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以上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请你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完成文后题目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í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解释划线的词
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 翻译: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___ 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 ______。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语段,你觉得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月10日,菲律宾以黄岩岛的归属问题,挑起南海争端。5月11日,菲媒体报道:“阿基诺政府屡犯大错,菲律宾正沦为世界笑柄”;5月23日,菲网友在国际在线留言,批评阿基诺政府的对黄岩岛事件处理不当;6月8日,菲律宾总统访问美国寻求军事援助,遭菲律宾民众示威抗议。请你结合材料和文中曹刿的观点,谈谈对黄岩岛事态发展的预测及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何陋之有 |
C.花之君子 | D.能以径寸之木 |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题目。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4分)
不管是苏轼还是欧阳修,他们为官一方,总能设法造福于民。其实这类关心人民疾苦的人,在历史上是很多的,请再写出一个,并简述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