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⑷外举不避仇(举:)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
“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