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男有分,女有归

B.颓然乎其间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醒能述以文者

皆披发文身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皆以美于徐公

B.杂然而前陈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射者中,弈者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 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徐公来, 视之

孰:同"熟",仔细

C.宫妇左右莫不

私:偏爱

D. 寡人之耳者

闻:听说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 朝廷

苟全性命 乱世

B.谓 妻曰

利三世矣

C.上书谏寡人

陈胜 ,阳城人也

D.齐国 美丽者也

美我者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 (小草)

D.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中庭

天将降大任 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D.问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