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男有分,女有归

B.颓然乎其间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醒能述以文者

皆披发文身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皆以美于徐公

B.杂然而前陈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射者中,弈者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 ②请死:请求免于死难。 ③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宋人得玉敢献之
翻译下列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你认为子罕是怎样的一个人?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乎________ (2)不习乎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4)曲而枕之 ________
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人不知而不愠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翻译下列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你的启发。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十五而志于学()(2)不矩()
(3)博学而志()(4)知之者不如之者()
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上述节选的内容对你有帮助吗?请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⑵有嘉肴()
⑶教然后知()⑷此之谓乎()
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⑵《兑命》曰:“学学半。”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三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人不学,不知道”和“教学相长”各强调了什么?有什么异同点?

(6分)
太祖1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时常遇春2屯兵金华,部将扰民,恺械3而挞诸市。遇春让恺,恺曰:“民者国之本,挞一部将而民安,将军所乐闻也。”遇春乃谢恺。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毁,与孔子家庙之在衢者,并新4之。设博士弟子员,士悦服。恺善谋断,尝白5事,未听,却立户外,抵暮不去。太祖出,怪问之,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
【注释】1太祖:明创业皇帝庙号。2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3械:缴械。4新:整修一新。5白:下对上的告诉,陈述。
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结合语境,“遇春让恺”中的“让”应解释为(填序号)()
让:1退让、谦让、辞让
2:责备、责怪
3.窃夺
4.骚扰
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本文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哪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