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街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嘉祜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①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籍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注】①羽:指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觥筹交错 |
觥: |
|
②树林阴翳 |
翳: |
|
③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
遗: |
|
④荫长松,藉丰草 |
藉: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 |
登轼而望之 |
B、颓然乎其间者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C、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
D、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 |
吾妻之美我者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4)填空
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 与作者的 ,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 。
(5)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很据选文内容溉括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划线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限划两处)。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划线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浔阳()④即更刮目相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如果将这篇短文内容概括为“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内容,那么哪一个内容写得特别简略,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略写的内容:
原因: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请用“/”标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标两处)
余 则 缊 袍 敝 衣 处 其 间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⑴援疑质理()⑵俟其欣悦()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⑷腰白玉之环( )翻译下面句子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选文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给自己创造条件的?
作者虽愚,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②探之不可穷()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
文言文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⑤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未尝稍降辞色(2)俟其欣悦
(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4)今人可不勉乎以下四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 D.益慕圣贤之道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