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遣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毀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絳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骥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貼。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威;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文/吴学昭,有改动)
(1)阅读选文①一④段,将序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捐赠家中珍藏→① →② →与读者的故事
(2)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③段划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
(3)请谈谈文章结尾划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义及其作用。
(4)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惟“勤奋”二字
冯其庸
①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 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②我们不仅要勤于读书,还要勤于实践。求之于书,证之于实。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完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网络社会,很多知识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就忽略了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我的感受是,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调查中,才能去伪存真,才能真正领会与理解。以我自己为例,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为了弄清楚他取经之后,到底由哪一条路回来,我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当时心中有个疑问,为什么玄奘东归时要到公主堡去? 公主堡既非寺庙,也非顺路,他没理由绕远路跑去拜谒。后来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公主堡。当地人说,公主堡下才是真正的瓦罕古道! 我这才明白,原来玄奘从明铁盖下来时走的其实是这条道,所以必经公主堡,然后到塔什库尔干。而此前,我误将一条由部队开辟的道路认作“瓦罕古道”了——它与公主堡下的瓦罕古道还远隔着一条大河!类似的情况,我经历的不少,这也让我更坚信:实地调查,走万里路,能够让一个人的知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作者关于读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根据第①段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段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
名言一: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名言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第②段中作者讲述自己赴新疆考察的事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3分)
阅读(在心田种一畦黄瓜秧》,完成后面小题。
在心田种一畦黄瓜秧
①十三岁那年的夏天,酷热难耐。在城里读书的我,一放假便回父母工作的小学度假。
②回到家,看见门前的池塘干涸龟裂,池中原本翠绿的茭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几丛枯茎耷拉着脑袋,在炫目的阳光下泛着白光,先前那一群群自由游弋的鲫鱼早已不知去向。好在池塘边的沙地上,一畦黄瓜秧正郁郁葱葱地蔓延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迎着骄阳绽放笑脸,一群群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茂密的瓜叶下隐隐约约点缀着许多黄瓜条。一向爱吃黄瓜的我不禁一阵暗喜,仿佛看见了父亲早晚为瓜秧浇灌的身影——在这样一个大地备受饥渴煎熬的时节,只有勤劳的父亲才能赋予这一畦黄瓜如此蓬勃的生机……
③清晨天刚亮,母亲便起床煮饭,我跟着起来晨读。推开房门,一眼就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我家的瓜地里捣腾着什么。“爸,有……”我本能地想告诉父亲有贼在我们的菜地里偷黄瓜,母亲却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快速把我拉回房里,轻轻关上房门。父亲忙问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贼!”我气愤愤地说,“有人在我们的菜地里偷摘黄瓜呢,可妈妈却不让我喊,难道就任由那人偷我们的黄瓜吗?”
④我见父亲没反应,就接着说:“我认得那人,是我同学小磊的爸爸阿根叔,哼,真丢人,这么大的人还干这事!”“嘘!小声点,别吓着人家了!”母亲边朝我打手势,边指指隔床正睡着的弟弟、妹妹,示意我不要让他们听见。我嘴里不说什么,心里还是气恼:刚回来,还没尝过鲜呢,现在可好,那几根大的肯定被偷了……
⑤我急得想哭,希望父亲能出去制止那人的恶行。然而,父亲却用宽厚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小脑袋,轻声说:“孩子,你妈刚才做得很对。我们丢失几根黄瓜是小事,让人家丢了面子那可是大事呀!你想想,要不是今年这样干旱的天气,往年这时候可是家家户户菜蔬最丰富的时节啊!人家如果不是实在没菜下饭了,怎么会去干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呢?”最后,父亲郑重地说:“记住,今后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得提起这件事!决不能让你弟弟、妹妹知道。”
⑥“可我昨天跟弟弟妹妹说好了今天早上一起去摘黄瓜的啊!我们可都数过了,今天有十二根可以摘了,那等下怎么跟他们交代呢?”
⑦“这好办,等下发现瓜少了,我就告诉他们是给田鼠吃了吧!”母亲的话打消了我的几分顾虑。
⑧“没错,就按你妈说的办!”父亲边说边温和地看着我……
⑨尽管我心中仍有丝丝的气恼,但想想阿根叔养活一家十口的不易,顿时觉得自己先前的举动确实有点过分。我不敢迎视父亲殷切的目光,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去年,阿根叔因为孩子学费减免一事产生误会,当众数落身为校长的父亲,父亲也没多加辩解,而我……
⑩过了许久,母亲悄悄推开房门,看清菜地里的人已走了,才让我跟她一起出去……记忆中,这是我家最迟的一顿早餐。吃完早饭,父亲还叮嘱母亲到菜地里摘些茄子、豇豆,派我给阿根叔家送去,好让刚回家度假的小磊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改了主意,交代菜不要我送,叫弟弟、妹妹送去……
11岁月如歌,往事如风。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酷暑来临时,每当餐桌摆上脆嫩可口的凉拌黄瓜时,我总会想起年少时的那个清晨,想起父母那一番质朴却让我终身受益的话,想起家门口那一畦翠绿蓬勃的黄瓜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谈到两点即可)
结合加点词语品析句子。
(1)一畦黄瓜秧正郁郁葱葱地蔓延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迎着骄阳绽放笑脸,一群群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母亲却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快速把我拉回房里,轻轻关上房门。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描写阿根叔收到“我”弟弟、妹妹送去茄子和豇豆时的心理活动。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一切皆有可能》,完成后面小题。
一切皆有可能
①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曰: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人生不也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
②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③一个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复读都没有学校肯要的落榜生,他会成为著名的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吗?一般人看来也不大可能,但是,如今大红大紫的孟非正是当年的那个落榜生。
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丘吉尔说:“一个人活得愈长,他就愈能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看似毫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都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世界充满偶然性,也充满奇迹,奇迹正是偶然性的表现。
⑤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间,想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由飘动的云。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充满偶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偶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偶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偶然。偶然充满魅力,偶然创造神奇!
⑥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⑦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验到“全不费工夫”的快乐?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⑧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文章开头从水能流向天空的现象说起,有哪些作用?请写出两点。
(1)
(2)分析论证。
(1)本文②③两段用了的论证方法,列举了
和孟非从高考落榜生成为著名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两个事例,证明了这一中心论点。
(2)本文⑥⑦两段,先否定了等待天上掉馅饼的错误思想,接着,进一步指出“”,使议论有了层次上的深入。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等一大批科学家在国外都有良好的生活、科研环境,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放弃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挠,辗转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小题。
两角钱(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加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改动)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任选一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示例:“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 3分)
阅读《生命里的十字绣》,完成下面题目。
生命里的十字绣琼雨海
①今年5月3日,《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走上了一位特殊的梦想委托人。她叫杨佩,一个没有双臂的青春女孩。她的梦想是开一间小小的十字绣店。
②开店?十字绣?善良的主持人轻声问道:“你是卖别人的作品,还是……?”此时的杨佩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还俏皮地伸了一下舌头,她肯定地说:“是别人买我的。”主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心翼翼地问,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说一下双臂是怎么了?杨佩流下了泪水,9岁那年,小杨佩不小心拉了变压器的斜拉线,不幸触电,等醒来的时候她已然躺在了泪流满面的妈妈的怀里。
③命运就在这一瞬改变了人生轨迹,截肢对于一个还没有开始绚丽人生的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当小杨佩要选择绝路的时候,是妈妈挽救了她。不能改变现实,就要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从那一刻起,杨佩决定要乐观坚强,就像一株向日葵,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也会一直向着阳光生长一样。
④独立,对于一个失去双臂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不易!但她坚信自己能够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经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一定能做到。
⑤于是,她开始试着在家里洗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女孩爱美的天性,还使她学会了梳妆打扮。因为不能再回到学校上课,她就看电视下方的字幕一个一个地学识字,慢慢地也能够看一些书籍,看书让她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不止一次的向往。可是,在家里,她还是被父母照料着,本来自己坚持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反而半途而废。
⑥那一天,小杨佩有了和父母的第一次争吵。为了自己的脚变得更加灵活有力,她决定要练习十字绣技艺。对此母亲坚决反对,她总怕女儿受到伤害,不停地唠叨着,万一你扎到了怎么办?线绳扯不出来,自己绊倒了怎么办?面对母亲的苦心,她大嚷着,难道你能跟我一辈子吗?一句话直戳母亲的心窝,母女俩相拥而泣。
⑦此刻,杨佩坐在舞台中央上展示了十字绣绝活,她劈线运针,那灵活娴熟的动作使在场的观众睁大了眼睛。波波老师幽默地说:“你用这个技术吓倒过多少人了?”杨佩笑了,她说在七浦路摆摊的时候,有很多人围观。说起自己的摆摊生活,有一件小事,让杨佩至今难以忘怀。那一天的上海,特别冷,而杨佩只穿了一件短裤。一位好心的阿姨路过的时候看到她,忍不住哭了,留下了200块钱给她。在一旁前来探望的母亲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她哭着对杨佩说,走吧,咱不卖了。回到家里,母亲顾不上自己。马上端来一盆热水,让杨佩烫烫脚。
⑧每每想到此事,杨佩是那么心酸。自己的艰辛,好心人的善良,母爱的温暖,都一一涌上心头,激励着她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
⑨是的,生命固然会遭遇狂风暴雨,可是,只要你迎接阳光的热忱之心还未泯灭,则终有一天会走出阴霾。同学们,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埋怨,那么,请看看失去双臂的杨佩,看看她坚毅地绣着人生中的十字绣,并且一直在微笑,微笑。 (选文有删改)第⑧段中的“自己的艰辛,好心人的善良,母爱的温暖”分别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第⑨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写在下面。(不超出所给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