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④竿取之。麂行草葬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实,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jié:同“洁”。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
②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语
 (1)便要还家()(2)渔人甚异之()
 (3)寻病终()(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句子是(用原文写两句),。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3分)
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两处语句,。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惟吾德馨(只)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 B.无案牍之劳形(劳累)可爱者甚蕃(多)香远益清(更加) | 
| C.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亭亭净植(笔直)可以调素琴(调弄) | 
| D.斯是陋室(这)陶后鲜有闻(少)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夏 蚊 成 雷 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心 之 所 向 则 或 千 或 百 果 然 鹤 也 昂 首 观 之 项 为 之 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②徐喷以烟()
 ③方出神()④鞭数十(   )请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文中的成语。
 示例:庞然大物:体积非常大的东西。
 明察秋毫:
 ②怡然自得: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概括写出文中体现“物外之趣”的两件事。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藉第令毋斩()(2)比至陈()
 (3)使公即恒楚将()(4)恒楚亡在泽中()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壮士不死即已年且九十 | B.宜多应者不宜妄自菲薄 | 
| C.固以怪之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D.死国可乎去国怀乡 | 
翻译下面句子。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吴广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三峡》选段。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略无阙处()② 沿溯阻绝()
 ③ 乘奔御风()④ 飞漱其间()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至于夏水襄陵② 自非亭午夜分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并结合语段试做分析
美丽的三峡,雄伟的三峡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