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潮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峰高绝有蹊介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换。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  

②相顾而惊  

③声切切不已  

④二三子不得寐  

(3)下列加点间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茶上(《陈涉世家》)

B.如蜗鼠缭饶,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忆之

未若柳繁因风起(《咏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②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虚词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醉翁亭记
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者谁明变化⑶宴之乐⑷树林阴
翻译句子。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⑵段景物描写独具特色,请从中任选一处,展开想象, 描绘下来(不少于50字)。
阅读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所选材料和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有何相同之处。
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知:了解、知遇或:有人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与:赞同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1~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同是描写月色,乙文主要是间接描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那甲文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月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心境?(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问题。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2)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答:
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本文作者是,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2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野芳发而幽香(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答: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3分)
答: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
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