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发闾左戍渔阳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③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4分)
(1沿阻绝()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3) 略无处() (4)引凄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游居柿录》
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百许头 (2)犬牙差互
(3)自叹每有欲 (4)复不遂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
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抒发了 ;乙文表现了作者 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共17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其一坐于前 犬:
②一狼其中 洞:
翻译下列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本文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共12分)
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父焉________(2)以钱币乞之______
(3)到舅家 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 B.邑人奇
C.不能称前时 D.于舅家见

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乙】古人铸鉴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令微凸,收人面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为秋田之害 (2)为两段
(3)令微凸 (4)收人面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害乃以瓦而B土中狗蝎 匠师其言
C以钳搏之鉴大平 D虫旧曾有之一犬坐于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根据甲乙文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傍不肯”是怎样消灭子方虫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