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物质。
(1)可燃冰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化学家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等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薄膜,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甲烷(CH 4)可用作燃料,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常温常压时,由甲烷和另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则另两种气体可能是 。
A. |
H 2和CO |
B. |
H 2和C 2H 2 |
C. |
C 2H 2和C 2H 4 |
D. |
CO和C 2H 4 |
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它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
(1)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Ⅱ.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Ⅲ.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
甲组的探究 |
乙组的探究 |
[提出问题] |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
[做出猜想] |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OH |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
[实验验证] |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 ,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 ,证明猜想二成立。 |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步骤]Ⅱ中的现象 (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回答问题。
(1)图一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需反复推拉两端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 。
(2)若要制取并收集大量较纯净的氧气,可从图二中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要回收反应后溶液中剩余的固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为测定一瓶未知浓度的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含有酚酞的100g 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该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总质量为150g。(酚酞质量不计)
(1)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现象是 。
(2)计算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观察铁丝、木炭、石蜡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分析总结出了燃烧的特征和定义,同时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老师又演示了如下实验:将打磨光亮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镁条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伴有轻微爆炸声,集气瓶内壁上出现黑色颗粒,同时生成白色固体。同学们对该实验中生成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一:氧化镁
猜想二:碳酸镁
猜想三:氢氧化镁
猜想四:氧化镁和碳酸镁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验证]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猜想一成立 |
[反思交流]
(1)请你结合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过程,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综合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或二氧化碳性质的新认识是 (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