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云:“上善若水。”②世上之人,没有谁不感慨水中蕴藉着的无穷力量,没有谁能说清水包含着怎样的处世智慧?③水很刚劲,遇到岩石,它能努力地将其洞穿;水很懂迂回, 遇到高山  它能巧妙地绕过去 ;水很识时务,遇到堤坝,它能理智地止步。④止步不是不前,而是蓄势。⑤当蓄势到一定高度,它就会气势汹涌、无法阻挡地倾泻而下。⑥人,要学会像水一样蓄势。

(1)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2)根据上下文的句式、句意,把第③句补写完整。

(3)请用一个成语替换第⑤句中画线部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标点符号 成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从之从:听从
B. 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
C. 何足为异足:值得
D.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
2.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 吾欲之南海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公与之乘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 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 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 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2分)
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己爱民()④仰于官()
翻译下列句子。(4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段选自《》,作者,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的实词。
⑴水陆草木之花,爱者甚蕃。可()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⑴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之()而()
李唐来,世人爱牡丹。自()甚()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
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