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到石码去
舒婷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以“船”喻“床”,又以海涛传声,具“鸟鸣山更幽”之静美。作者把诗意带入现实,虽是荒凉,却令人沉醉。)。
⑤外乡、独处,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也许她想起外婆家她的清净的卧室,风百无聊赖地翻动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夹着多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1) 紧跟三个动词,呈现一个画面,对比喻作进一步描述,满是诗情画意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尤其我们的家在政治风云中遭难之后,妈妈遇事总得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2) 对石码的爱,在“率真”的反应中刹那呈现 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⑪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曲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⑫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⑬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⑭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⑮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⑯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穿木屐的脚都套上三接头皮鞋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⑰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石条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减)
(1)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2)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3)从第⑩或笫⑮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4)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
(A)出自《》,作者是。
(B)出自《》,作者是。选段(A)的莎莉文老师与选段(B)的“先生”在教育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教育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
(1)那一年我21岁,正是精力旺盛热情泛滥的年纪。当时我在一个大山脚下的乡村小学教书,整天和一群灰头土脸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打交道。那一年,因为失恋,我的心灵接连遭受了两次打击,对这些乡村孩子,对教书,突然失去了兴趣。我把学生“放了羊”,一个人到山上去坐,一坐半天,长久的出神。
(2)我突然觉得,人与人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是非常单薄、虚假、似有又无的东西。活着,成了最没意思的事情。
(3)那年暑假,我简单的准备了一下,想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去哪儿?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4)家中,父母早早地把好吃的准备好,因为他们的儿子要回来过暑假了。开始几天,他们以为我在学校给学生补课,可10天过去,他们的儿子还未回来,就开始不放心。父亲说去学校看看,就骑车30里到那个乡村小学找我。没找到,他便打听,有人告诉他我一放假就收拾东西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父亲的心悬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悬起来。
(5)第二天,年迈的父亲出征了。把一个县内我所有的同学的家都找过了,没有打听到我的下落。父亲在毒日头下骑着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找。他遇到我的同学就问,眼圈儿红着,声音哑着。风尘仆仆的父亲,一连找了十多天,嘴唇上起满水泡,后来嗓子也哑了。
(6)一日大雨,把途中的父亲浇成了落汤鸡。他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没有。父亲就想索性快骑早点到家,可车胎偏偏这时候“放炮”了。又累又急的父亲只好冒雨推车赶路。到家时,他连上炕的力气都没有了。
(7)那些天里,我的母亲常做噩梦,梦见我走进黑店,被人杀害,把我的肉做馅儿包了包子。我坐在一个一个小包子里喊着母亲。醒来,母亲就把父亲推醒,让他快去救我……
(8)父亲得不到我的任何消息,母亲夜夜梦见我遭遇不幸,夜夜哭喊。本来不迷信的父母由不得迷信起来。他们请来一个算命先生,先生是个瞎子,用手掐着,掐着,说:你们的儿子现在在东北方向40里左右,快去找吧。
(9)父亲闻言大喜,骑车直奔东北方向40里赶去。赶到那里,父亲一下傻了。那里是个大水库,蓝绿的水面在微风中轻轻抖动。父亲围着水库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他试图找到我留在岸边的“遗物”,但什么也没找到。
(10)父亲一屁股坐在地上。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吃力地站起来,再往回骑车时就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
(11)40天后,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回来了。我心中的郁结的一切不快和痛苦都抛给了外面的世界。
(12)走进家门,母亲见了我,像不认识似的愣了片刻,接着便跌跌撞撞地扑了过来。
(13)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14)父亲手中挥舞的棍子,悬在我的头上,没有打下来,片刻,那只胳膊缓缓地、缓缓地,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落下来。猛地,父亲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脑袋搂在他的怀里,一边哀哀地哭一边地说:“儿子,你可回来啦!”
(15)这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脸上布满皱纹,憔悴不堪。父亲简直老了20岁,让我不敢认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
结合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1)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2)父亲的心悬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悬起来。。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第几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苦读与乐读
⑴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⑵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伦·凯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
⑶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这“苦”虽和孙敬、苏秦之“苦”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⑷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文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乐之”最为重要,孔子是倡导乐读的。 |
B.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读书要有选择,不然对自己不利。 |
C.引用梁启超的话,说明读书兴趣的培养很难,是长期的,艰巨的。 |
D.引用鲁迅的话,说明读书要广泛,各门学科的书都要读 |
下面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秦之苦是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可、无人赏识之苦。 |
B.第二段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形容心驰神往,联想丰富。 |
C.作者所说的“苦”指读自己“厌恶”的书而感到枯燥之苦。 |
D.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是不加选择是有害的“偏食”,二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 |
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
父亲节,我姓一天“王”·张丽钧
我4岁那年,父母在一场黑色的情感风暴中各奔东西。我被判给了母亲,从此丢弃了父亲的姓氏:“王”。
我一直随母姓,渐渐淡忘了父亲的音容。然而,就在我读高二的那年春天,一直杳无消息的父亲突然到我就读的学校来看我。
他来自一个陌生的小城,换乘了数次汽车。那天我们正在上自习课,班里乱成一锅粥。那个矮矮胖胖的男子——我的生父迎着我走过来,一开口就喊出了我的小名,然后他对目瞪口呆的我说他就是我的爸爸。我和生父面对面站着,我们中间堆砌着的四千多个日子,仿佛一堵无形的高墙,使我们的心同时感到了无助和无奈。因而,任凭我怎样努力,都挥不去女孩子面对陌生男子时的矜持与造作。我不得不在心里悲哀地承认:我那早已习惯了独担风雨的心很难一下子接受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子。
不过毕竟还是拥有了一丝丝充实的欢悦。父亲节到来的时候,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了生父的面容。多年来,我曾在一个又一个父亲节里暗暗倾洒过太多自怜的泪水,因此,当一个不再令我伤怀和感到空虚的父亲节到来的时候,我毅然向母亲撒了个弥天大谎,揣着我偷偷买来的一个漂亮的男士领带夹,换乘了数次汽车去了父亲的小城。
万万没想到,这次相见的结果竟比上次还要糟!
我的生父指着他身旁的那个陌生妇人,让我喊她妈妈。
“阿姨!”我说。
我提前登上了返程的汽车。包里依然装着那只精心挑选来的漂亮的领带夹。
后来,我完成了师范大学的学业,被分配到一座遥远的北方城市教书,而我的生父一直不知道他这个不驯顺的女儿毕业后究竟去了何方。
很少再想起我的日渐隔膜的父亲。可那一天我却真真切切地又想起了他——
那天晚上我照看高一年级的晚自习。段考刚刚结束,同学们神情各异地小声谈论着各自的成绩。这时,教室的门被轻轻叩响了。不待我站起身来,一个女孩子已从教室角落里的座位上站起来冲到我面前,“我爸爸来了。”她说。哦,是那个普通得常常让人忽略的女孩。我扬了一下下颏示意她出去。
门外站着一个铁塔般的男人。女孩只轻轻朝他喊了声“爸”,就万分委屈地扑进他的怀里嗡嗡嘤嘤地哭了起来。那男子无比爱怜地用一双粗手抹着女儿脸上的泪水,一个劲儿重复着“看这孩子,也不怕人家老师笑话。”等女孩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那男子才对我说:“孩子打电话回家,说这次段考没考好,我怕孩子想不开,就跑来瞅瞅她。”
我独自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怅然地坐在黑暗里。也不知坐了多久,一抹脸上竟是满把的泪水。
突然觉得心里空落得厉害。第一次意识到:在父爱那博大深沉的海洋中,有个贫苦的孩子始终
连一枚贝壳都不曾打捞到。到如今,她只能两手空空地站在岸上,怅然回溯自己的血流之源,又无
比酸楚地看着身边的女孩子——即使是那样不起眼的一个女孩子——被宽容的亲情宠成娇贵的公主。
我过早地结识了苦难,过早地拥有了成熟。当一片迟到的温情蹒跚地赶来为我编织爱的神话的时候,我却仓皇地逃匿了。就这样,我在幸福的国界之外流浪了这么多年......
黑暗里,我的手无意中触到了办公桌上的台历。我想到,在这厚厚的一摞日子里面,照样夹着一个令天下儿女牵肠的父亲节。猛然间,一个凄美的想法潮水般漫过我涩涩的心堤---今年的父亲节我一定要做一件什么事情。为了这一场无可替代的尘缘,为了曾经的企盼和失落,为了那份久违的温情——父亲节,我要姓一天“王”......(选自散文集《让我在鲜美的时候遇上你》,有删改)从父亲到学校看“我”之后,“我”对他的情感态度历经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可用文中语句)填写下表。
事件 |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 |
生父突然到学校看“我” |
(1) |
父亲节,我带着礼物去看父亲 |
“我”与父亲不欢而散 |
大学毕业后,“我”到遥远的城市教书 |
(2) |
“我”看到女学生和她父亲之间的温情一幕 |
“我”深受触动,决定父亲节要姓一天“王” |
赏析第三段画线句
我和生父面对面站着,我们中间堆砌着的四千多个日子,仿佛一堵无形的墙,使我们的心同时感到了无助和无奈。文中第十一段和十四段为什么特意强调那个女学生“普通”“不起眼”?
读完全文,请品析一下文章标题并说说其中所蕴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乐坛“神曲”频出,是创新还是雷人?·上官云
日前,一首名为《狐狸叫》的歌曲进入中国网友的视线,并迅速受到热捧。在这首歌曲的配套MV中,歌手用无厘头的唱腔演绎了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此前,如《忐忑》、《江南Style》也因其强烈的节奏感纷纷走红,并被网友统一称为“神曲”。这些歌曲在走红的同时引发不少争议,科幻作家郑重就曾表示,这样的歌毫无生命力可言。人们纷纷质疑,“神曲”到底是音乐形式的创新还是雷人?
“神曲”的风行,大致以歌曲《忐忑》的出现为标志。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曲《忐忑》并无歌词,全部为“啊啊啊啊哦,啊啊啊啊哦额……”的演唱方式,节奏变化多端,并配以歌手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在《忐忑》风靡乐坛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神曲”。2012年夏天,一首《江南Style》以极强的节奏感配合“骑马舞”,让来自韩国的“鸟叔”声名远扬。
而在2013年即将结束时,据《广州日报》报道,在YouTube上,一曲《狐狸叫》只用了30天的时间就突破了1亿点击量,打破鸟叔《江南Style》52天的纪录。在《狐狸叫》的MV中,一群舞者演绎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多为不断重复的拟声词汇,如“铃-叮-叮-叮-叮格铃格叮”、“哇-啪-啪-啪-啪-啪-泡”等。
就在不久前,龚琳娜又推出串烧戏曲名段的升级版《忐忑》,这首歌曲似乎很快得到认可,央视导演宋延在提到这首歌时表示,“龚琳娜的艺术造诣非一日之功,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路戏种唱腔精髓,她亦将‘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盘点诸多“神曲”,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据《长沙晚报》报道,知名音乐制作人吴娈将“神曲”分为三类。一种是《忐忑》、《狐狸叫》,有创意,是很好的艺术品;第二种类似于《最炫民族风》,本身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第三种像《伤不起》,涉及了时事热点,但不那么深入。在吴娈看来,某些已经被定位为“俗”的神曲其实也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成功的神曲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民意的体现。改变艺术走向的审美,从来都诞生于江湖,而不是庙堂。”
其实,神曲的走红,关键或许并不在于音乐本身。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江南style》走红是因为骑马舞,没有MV就可能不会被注意;《忐忑》里龚琳娜那些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据《北京晨报》报道,陶喆在谈到神曲时曾说:“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点击率和榜单,而在于有没有让音乐变得更好,”陶喆认为,能够打动人的,无论什么类型都是好的音乐。”
虽然火爆程度非寻常歌曲可比,但“神曲”却并不因为传唱度高而成为一种高雅的歌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是“山寨机”的标配,代表着“雷人”与“庸俗”。
科幻作家郑重在谈及当下风行的“神曲”时曾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表明,社会上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所谓的“欢乐”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却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
郑重表示,像《江南Style》、《狐狸叫》这样的歌,没有生命力可言。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是打动人类心灵的歌声,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
有专家称,“神曲”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人们产生心理感受共鸣,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因为好的歌曲会和人的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形成共鸣。至于“神曲”是否具有音乐价值与审美意义,则有待时间验证。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首歌曲的出现大致标志着“神曲”开始风行。 |
B.2013年即将结束时,《狐狸叫》打破了《江南Style》1亿点击量的时间记录,鸟叔时代宣告结束。 |
C.央视导演宋延认为,龚琳娜掌握了全部戏种唱腔精髓,其“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十分深厚。 |
D.《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在于它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即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人渴望实现中国梦。 |
关于“神曲”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神曲”中多会都包含着无厘头的演绎,这是它们迅速受到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
B.变化多端的节奏、夸张的表情、重复的拟声词汇都是“神曲”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
C.盘点诸多“神曲”,它们没有统一风格, 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神曲”无标准。 |
D.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代表着“雷人”与“庸俗”,它们虽然流行但与高雅无缘。 |
对于“神曲”,文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概括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