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马说》)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②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④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侠马也。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驟,朝礼⑦回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揭席:离席,散席。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③乡寡人日 乡
④是以舜无佚民 是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3)①甲文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作者 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乙文运用 方法进行推理推断出东野毕驾驭的马会逃跑的结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
书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
是,藻荇泛指水草,在此是指。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 。
理由:。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
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刘义庆。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②语时了不悲
③子敬素好琴
④因恸绝良久翻译下列句子。
(1)语时了不悲。
(2)因恸绝良久。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含的两件事。
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 不调”说明了什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袁宏道)
【注释】①局促:拘束。②靧(huì):洗脸。③掠:梳掠。④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⑤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⑥堕(huī)事:耽误公事。⑦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⑧恶(wū)能:怎能。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云归而岩穴暝()(2)觥筹交错()
(3)名之者谁()(4)而此地适与余近()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 B.在乎山水之间也/局促一室之内 |
C.日出而林霏开/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D.泻出于两峰之间/冷光之乍出于匣 |
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甲、乙两文的作者出游都带着快乐的心情,但他们快乐的理由不同,说说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2分)
[甲]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
(3)项为之强 ( )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翻译句子。(2分)
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文:[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童趣。(3分,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方面)乙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3分,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①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⑤?”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①延:让……进入。② 傧(bīn)者:引宾客的人。③临淄:齐国国都。④袂(mèi):衣袖。⑤子: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A.齐人固善盗乎() | B.叶徒相似() |
C.齐人也,坐盗 () | D.然则何为使子() |
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缚者曷为者也 / 为其来也 |
B.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齐之临淄三百闾 |
C.其实味不同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D.生于淮北则为枳 /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甲乙两段中的楚王两次侮辱晏子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第一次侮辱
,第二次侮辱。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甲乙两个文段晏子反驳楚王所用的共同的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