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宿昔:以前。③谙识:熟识。④声韵:赋诗的声韵格律。⑤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⑥遑(huáng):闲暇,空闲。⑦胝(zhī):老茧。⑧瞀(mà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援疑质理

  

②腰白玉之环

  

③及五六岁

  

④间又课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C.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欲有求于我也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4)①甲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

②乙文中“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5)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们哪种共同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同舍生皆绮绣()⑵骈死于槽枥之间()
饮辄尽()⑷之不以其道()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识此字,汝浆()②执子以告 ()
③父如前之()④艾子饮而之 ()
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
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A.艾子饮而甘之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拔山倒树而来 D.学而不思则罔

翻译句子
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 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奉继母益()②出其力()
能过也()④帝之()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巩导之于欧阳修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嘱余作文以记之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结合选文说说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 (2)亲戚
(3)楚庄王欲 (4)民怨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A.其妻献疑曰 B.惧其不已也 C.其如土石何 D.帝感其诚
之:A.河阳之北B.以君之力 C.笑而止之曰D.毁山之一毛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